1.检测前准备
-资料收集:获取工程地质勘察报告、基桩设计图纸及施工记录,明确桩编号、设计强度、桩长、灌注日期、成孔类型及地层情况。
-设备检查:
-确认电源线、传感器线无破损或老化。
-检查声测管畅通性,管内注满清水(水为超声波耦合剂,若含杂质会影响声速和声幅)。
-清除管内锈蚀或污泥(可用钢筋绑清洁球清洗),若堵塞需采用粗钢筋捅通、高压水冲洗或钻机扫管。
-设备架设:
-将绞车置于成孔上方,调整探头中心与桩位中心重合。
-连接绞车至记录仪的电缆,接通电源。
-选择干燥稳固位置放置仪器,调整显示屏角度便于观察。
-安装深度计数器,确保卡口水平,拧紧固定螺丝。
-声测管管口安装滑轮,防止电缆被毛刺损伤。
2.参数设置
-输入桩号、桩径、桩长、管数等基本信息。
-设置扫描深度、频率、增益、延迟等参数:
-增益:跨距越大,增益越大(跨距<1.2m时设200,>1.2m时设400),以首波清晰为优。
-延迟:跨距越大,延迟越大(如跨距1m,波速4000m/s时,首波时间250μs,延迟设150μs),使首波位于波形显示区1/3或1/2处。
-计算声测管及耦合水层声时修正值,扣除超声波在管内水和管壁中的传播时间。
3.现场检测
-探头放置:将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分别放入两根声测管底端,确保同一高度。
-数据采集:
-启动设备,从下而上每隔20~40cm测一点,同步提升探头并记录声时和首波波幅。
-观察屏幕实时图像和数据,判断桩身质量(如波速、波幅异常可能存在缺陷)。
-复测与加密:对可疑测点周围加密测点,或采用斜测、扇形扫测复核缺陷位置和范围。
4.检测后处理
-保存检测数据,导入计算机进行图像增强、滤波、叠加等分析。
-打印检测图形,标注实测孔径、孔深、孔壁状况等参数。
-计算垂直度(利用孔壁曲线偏移值),评估成孔质量。

二、超声波桩基成孔检测仪现场注意事项
1.人员与安全
-操作人员需经专业培训,熟悉设备操作方法和安全规程。
-佩戴安全帽、安全鞋、防护眼镜等防护装备。
-检测时保持周围环境整洁,避免杂物干扰设备。
2.设备保护
-避免设备剧烈振动、颠簸,运输时专车负责,防止磕碰。
-仪器使用后及时擦干,检查接头是否松动或漏水。
-定期校准设备(如每年送法定计量单位率定),确保测量精度。
3.检测环境控制
-泥浆比重过大、含沙率过高或悬浮气泡会导致图像模糊,需处理后再检测。
-寒冷季节或地区应延长混凝土养护龄期(建议14d以上),确保检测数据质量。
4.异常处理
-探头卡住:轻抖电缆或用另一探头冲击松动,严重时用钢筋焊接捅通。
-无波形:检查电源、电缆是否压住,或调节测值直至出现波形。
-换能器故障:避免碰撞声测管内壁,发现裂痕或进水及时更换。
5.数据准确性保障
-确保声测管管口齐平,两管高度差控制在10cm以内。
-正式检测前用假探头试放,确认换能器自由升降。
-拉升换能器时对齐电缆标记,保持同步提升。